找到相关内容160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一部独辟蹊径的禅宗思想史——评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

    影响理学、心学,并以此作为指责儒者的‘帽子’,事实则可能是禅宗和理学有着共同的思想来源,禅宗固然影响理学、心学,理学、心学也影响了禅宗。  禅宗与理学等的关系,是宋元以后思想文化史的一大问题。过去学者...

    李学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5739274.html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法家开始走出汉学营垒,利用民间的佛教资源来回收西方的文化冲击,唤起内在的道义自信,进而更新政治,推动变法。这与北宋援道排佛的理学思潮适相反,从而启开了近代中国反理学的端绪。甲午以后,这一关心与日本佛教界以及知识界的动向发生了互动关系,产生出了东亚文明的整体意识13。  在清朝中叶,就已出现了反理学名教的社会思潮。在这股思潮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居士佛教的强大影响。龚自珍是戴(震)学的传人,谭献(...

    杨际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90470761.html
  • 月溪禅师答:婆罗门教主张人人有一个神我,是否?

    是黑暗的无始无明,是否?   月溪禅师答:是,不错。   问:理学家说无极是不动,一念静是阴,一念动是阳,一阴一阳出生宇宙万有,动念静念息灭反归无极本体。如我见解这个道理是自然的,一生二,二生三,...问:以上二问,婆罗门的神我、理学家的无极,照佛法来说,是无始无明而已,与讲本来自性的话,天地之别矣。   月溪禅师答:不错。 ...

    月溪禅师

    月溪禅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14482610998.html
  • 心性之学与意义世界

      杨国荣:心性之学与意义世界   来源:河北学刊 2008年1期   对心体与性体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作为哲学问题,并非始于宋明,但在这一时期,心性问题被提到了相当突出的地位。从哲学的层面看,心性问题涉及多重理论维度;理学的不同阐释者对心体与性体也各有侧重。从总体上看,较之对天道的形上追问,心性之学更多地指向人自身的存在。以心性为关注之点,理学既从内在的层面反思人的...

    杨国荣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191964.html
  • 朱熹与中国美学精神

    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无不表征着这一审美理想和追求。朱熹的“心与理一”“平淡”等境界就是其最为具体的显现。  关键词:朱熹 中国美学精神 宋代美学 理学美学 审美...之多、人数之众、名家之辈出、研究之深之广、范畴命题数量之庞大都是中外古今之罕见。尤其是理学长足发展将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和实践功能都推向了极至,对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生存理念和思维方式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邹其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00457870.html
  • 儒佛导言(2)

    玄学》(《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3期)等论文即是,汤用彤所著《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与《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以及郭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齐鲁...”,从而取消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玄学鼓吹“独化”、“自足其性”,教人安分守己,般若宣扬因果报应、一切如幻,使人满足现状。  (3)理学与佛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在儒佛思想理论比较研究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335562652.html
  • 闽南佛学院教导长达源法师应邀入住普陀岩寺

    翔安普陀岩寺 法师拈香 信众上香 洒净仪式 佛前上供 虔诚信众   2009年3月8日,在这海会祥云遍集的日子里,闽南佛学院教导长达源法师应邀入住普陀岩寺,将全面开展佛教法务与寺院规划建设工作。   普陀岩寺又称“圆觉寺”,位于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垵山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与金门隔海相望,环境优美,风景怡人。相传,该由明代理学家林希元建于嘉靖元年(1522年)。   上午9...

    佚名

    |应邀|普陀岩寺|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3/09392636188.html
  • 从维也纳学派看古印度逻辑学派

    论者。渥德尔在《印度哲学大纲》中着重介绍过一个叫新正理学的印度逻辑学派。新正理学起于十二世纪,在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一带尤其盛行。其学辨析细微,如理丝毛,严守逻辑学的阵地,不妄涉形而上学(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138页,独立出版社民国三十五年再版本)。新正理学出现的时代,已不复是印度逻辑学史的全盛时期。但是,这一派还是出了不少名家,其中最有独创性的学者是罗怙主(Raghunatha,约1475—...

    高山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2153138861.html
  • 儒佛之辩与宋明理学

    融合的和合体——宋明理学这个新理论形态,如何体现三教的冲突与融合?笔者不从佛教如何影响理学理论体系的结构或理学如何吸收佛教哲学的顺向契入,而通过对朱陆和湛王两次儒佛之辩的考察,倾听理学家自己对于儒佛之辩的陈述和诠释,将有益于对问题的体认和解决。  理学家出入佛老,钻研三教典籍,为其统合儒释打下扎实的功底,而承传道统又是其文化慧命和人生责任。统合儒释和承传道统的生命担当,使他们不能无视儒释之辩。我们则...

    张立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93640760.html
  • 寺院生活的世俗化

    密切联系,获得政治上的庇护。  沿着韩愈、李翱、欧阳修等人开辟的道路,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建立起理学,至南宋朱熹又集其大成。理学在形式上以儒家为旗帜,在内容上则实现三教的融合。  理学家普遍长期出入佛、老的经历,使他们一方面适应排佛形势的需要,打出批判佛、道的旗帜,另一方面却能有效地吸收佛、道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修养方法。理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维护了封建宗法制度,用对天地君亲师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32355680.html